所謂“淺傳播” ,即聚焦表層文化元素的廣泛觸達,以易感知、易接受的方式搭建文化溝通的橋梁;所謂“深傳播” ,則是在中華文化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和融入度之后,即致力于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與思想理念的傳遞,推動國際受眾對中華文化形成深度認同。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當前階段,應遵循 “由淺入深” 的邏輯,構建 “淺傳播” 與 “深傳播” 協(xié)同發(fā)力的辯證統(tǒng)一體系。
淺傳播:表層文化的廣泛觸達
“淺傳播”以中華文化中的物質文化與符號化元素為核心,涵蓋美食、傳統(tǒng)節(jié)日、服飾、建筑、非遺技藝等可直觀感知的內容。這些元素是中華文化最外在的 “名片”,無需復雜的文化背景鋪墊,便能通過感官體驗引發(fā)國際受眾的興趣?!皽\傳播”不追求對文化內涵的系統(tǒng)解讀,而是通過碎片化、場景化的呈現,易感知,易接受,讓受眾在輕松的氛圍中接觸中華文化,形成初步的文化印象。這種傳播方式如同 “敲門磚”,傳播范圍廣,滲透力強,為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奠定基礎。
但“淺傳播”具有 “流于表面” 的局限性,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度解讀,可能導致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停留在 “獵奇式” 層面,無法形成中華文化整體觀,容易忽視故事背后的歷史與道德理念。
深傳播:核心價值的共鳴與認同
“深傳播”聚焦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與思想理念,涵蓋哲學思想、價值觀念、人文精神等深層內容,是中華文化的 “靈魂” 所在,如“和合思想” “天下為公”“天人合一” 理念等。這些元素的傳播,能為全球生態(tài)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實現 “價值共鳴” 與 “思想認同”?!吧顐鞑ァ毙枰ㄟ^系統(tǒng)的解讀、理性的對話,使具備了一定的中華文化理解能力與理性思考的受眾深度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進而將其與自身的文化體驗、價值觀念相連接,形成深層次的文化認同,從而對受眾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產生長期影響。
但“深傳播”的傳播門檻較高,內容往往抽象、復雜,易遭遇 “文化折扣”。不同文化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存在差異,深傳播的內容可能因文化隔閡 減弱傳播效果,甚至加深海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和偏見。
由淺入深:辯證之道
“淺傳播”與“深傳播”并非對立關系,而是層層遞進、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完整路徑?!皽\傳播”是“深傳播”的基礎,“深傳播”是“淺傳播”的目標。沒有“淺傳播”搭建的 “文化接觸點”,“深傳播”便會陷入 “曲高和寡” 的困境;沒有“深傳播”的 “價值內核”,淺傳播則會淪為 “無根之樹”,難以形成持久的文化影響力。如海外受眾可能因喜歡中餐、春節(jié)而產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進而主動了解儒家思想、中國哲學;而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認同,也會讓受眾更深入地理解表層文化元素的內涵,形成 從興趣到認同 的良性循環(huán)。
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是一項長期工程,“淺傳播”與“深傳播”如同飛機的兩翼,缺一不可。只有二者辯證統(tǒng)一,協(xié)同發(fā)力,才能既避免文化符號的表層化,也能防止中華思想理念的虛空化,從而構建起 “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的傳播體系,推動中華文化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姿態(tài)與世界文化交流互鑒,讓中華文化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