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考察發(fā)現: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運動員更喜歡練習早已掌握的動作,頂尖運動員則更多練習各種高難度的有挑戰(zhàn)的動作,這其中就有一種刻意練習??桃饩毩暿且环N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科學練習,是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孩子的成長不能盲目相信“時間的力量”,比堅持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找對路子和方法??桃饩毩暤闹攸c是“刻意”練習,而不是刻意“練習”。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個結構就是套路??桃饩毩暤哪康?,是將套路“內化”到大腦中,換言之,“技能”是長在大腦中的。課堂要強化刻意練習,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
“一萬小時法則”,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是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一書中的核心觀點:普通人要想成為一個領域的高手,需要10000小時的訓練。“一萬小時法則”因此廣為流傳。它也因此成為很多父母“雞娃”的有力依據——成績不如人?那是功夫不到家。只要在學習上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就沒有理由不如人?!耙蝗f小時法則”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變量,那就是練習的效果和效率如何。拿小提琴演奏來說,有的人盡管練習時間足夠長,卻仍無法成為大師級演奏者;相反,那些練習時間雖然不如前者,但有一位好老師能在練琴過程中給予適時指導的人,往往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今天的教育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刻意練習”的原則同樣重要。任何一個孩子,想要取得某項成績并不能僅僅靠“苦學”,在孩子的身邊,需要有一位足夠優(yōu)秀的指導者角色。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聚焦于能力,而非知識,以終為始制定目標,真正提高孩子的學習效能。為什么有些“小學霸”后來就不行了?人脫離舒適區(qū)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種修煉。太早進入了“舒適區(qū)”,環(huán)境和自身不自覺地使他們沉浸在舒適區(qū)中,阻礙了他們學習新技能,逐漸喪失了競爭力。
練習方法比練習時間更重要。
未來的孩子,如何為社會的快速變遷做好準備?除了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外,別無選擇。因此,訓練孩子如何更有效地學習,將變得至關重要。毫不夸張地說,對于腦力工作者來說,水平高低在于掌握套路的多少。掌握了這些套路,就掌握了某個知識或技能,就形成了大腦的神經元連接,反過來又會強化已有的知識和技能。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韋曼,曾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fā)起一項“科學教育計劃”,探索用一種更好的方法來教授物理學科,而不是采用傳統(tǒng)的45分鐘教學法。具體來說,就是讓老師用一種受到“刻意練習” 原則指導的方法來教學生。每次上課之前,學生被要求讀一段從物理學課本中摘下來的內容,有三四頁紙長,然而再完成一個簡單的在線判斷題測試,看看他們對這部分內容掌握了多少。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堂中會講到的物理學概念先有所熟悉。接下來,老師會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提出一個“課堂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可以在小組中探討每個問題的答案。老師則是最終的闡釋者,并負責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這樣的討論使得學生可以充分思考一些概念,尋找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探究范圍也往往會超出特定的課堂問題。上課期間,老師會在各小組之間來回走動,回答學生的問題,傾聽學生的討論,并且辨別學生在哪些方面還存在問題。
實驗結果表明,這樣一種“翻轉課堂”,因為學生能收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及時反饋,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明顯更高。即使是知識內容的掌握,也比傳統(tǒng)教學法下學生高出2.5倍。艾利克森表示,通過“刻意練習”的原則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可以大幅度改進各個領域和學科中的教學效能。如果只是教學生一些事實、概念和法則,它們會作為單獨的信息進入到長時記憶中。假如學生想用它們做某些事情,比如解決一個問題,那么注意力與短時記憶的局限便會顯現出來。學生在尋找解決方案的時候,還得記住這些不同的、相互之間沒有聯(lián)系的信息。這也是為什么,在傳統(tǒng)教育中,除了科學教師之外,大多數人都無法正確地解釋是什么引起了四季更替,即使這些知識早在小學科學課上出現過。
刻意練習意味著采用行業(yè)杰出人物的成功經驗,在專業(y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有明確目標、有行之有效的練習方法、有及時反饋,并持續(xù)突破舒適區(qū)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目的是讓練習者形成有效的心理表征,并通過這些心理表征來提高學習效率??桃饩毩暤姆椒ㄊ欠窨茖W有效,這是刻意練習能出效果的關鍵因素。第一屆奧運會上馬拉松冠軍的成績是將近3小時,但是今天馬拉松的最好成績已經達到2小時零35秒,提高了將近1小時,這就是采用了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的結果。當然,我們知道,在體育、樂器、或者一些技能類項目上,是有大家公認的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的,但是在學科知識的學習上,是否存在公認的最好的學習方法呢?即使都是學霸,彼此的學習方法也可能大相徑庭,那我們如何辨別什么是好的學習方法呢?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終為始制定分階段小目標,聚焦于能力,而非知識,去真正提高孩子的學習效能,這已經成為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新時代、新百年,已經不存在“上學、找份工作,然后退休”這種固定的人生模式。40年前存在的許多工作,在今天要么不復存在,要么已經改頭換面。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要換好幾次工作,也沒人知道將來的工作會是什么樣。唯獨只有學會學習、儲蓄能量、增長智慧,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
刻意練習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有人說,學習就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但簡單機械的大量重復不僅于學習無益,還可能導致學習者生厭。機械的重復,往往意味著我們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用固有的方式一遍遍地執(zhí)行某項任務,雖然能在短期內提升熟練度,但往往止步于技能的淺層應用,難以實現質的飛躍。刻意練習并非簡單地堆砌時間或次數。它則強調在每一次練習中注入思考、調整和優(yōu)化,使學習過程充滿活力與深生機。
設立定義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及發(fā)展結果的期待,是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活動設計、學業(yè)質量確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據。學習目標的素養(yǎng)導向,有利于轉變那種將知識、技能的獲得等同于學生發(fā)展的目標取向,引領教學實踐及教學評價從核心素養(yǎng)視角來促進和觀察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定清晰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特定的目標。具體目標越是明確,越能有效引導孩子的練習。
培育堅定的學習動機。首先是內在有著成功的渴望和自信。這一點應該是最重要的,但是這種成功的渴望與自信,有些是在為自己的未來職業(yè)做準備,在追求理想中激發(fā)出來的;有些是逼出來的,比如為了改變不好的生活現狀;有些是興趣使然或者就是偶然的一個機遇觸發(fā)。但是不管哪種方式,外在的社會動機給予的動力,比如父母、教師、同伴的認可與崇拜,對于學習者能夠保持持久的動機都是至關重要的。學習者是否具有學習的堅定動機,這一點可以說決定了一個人最后可以達到的高度??桃饩毩暥际欠浅P量嗟?,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與體力,如果沒有堅定的動機很難堅持下來。
設計有目的的練習??桃饩毩暤牡谝徊?,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發(fā)現或創(chuàng)建專業(yè)領域背后的模型;刻意練習第二步,刻意練習??桃饩毩暤恼嫦唷獜氖孢m區(qū)到學習區(qū)的邁進。最佳訓練組合應該是學習內容中有15%的意外率,這樣的學習效果最好。從心流體驗來看,熟悉加意外,能激發(fā)好奇心。學習新知時,大約85%的舊知識加上15%的新知識,是學習者學習體驗最好,學習速度最快的“學習甜蜜點”。
專業(yè)人士在基礎訓練時,練的又是什么呢?比如,舉重運動會,他們在訓練的時候,練什么呢?是每天不停的舉舉舉嗎?肯定不是。舉重運動員大部分時間練習的內容主要包括?核心力量訓練、?技術訓練、?體能訓練、?柔韌性和靈敏度訓練等,通過抓舉、高翻、前蹲、后蹲等練習不僅提高了運動員的核心力量,還增強了他們的體能和技能。高手在訓練時,訓練的都是基本功。不是在某件事情的過程當中做了就能獲得基本功的,基本功本身是需要提煉出來專門練的。主要是通過“積小勝為大勝”,最終達到長期目標。比如,當一個學生在練琴時,如果目標僅僅是“每天練習半小時”,看似也很堅持,但是這卻是散漫無目的的練習;如果目標是“連續(xù)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奏完曲子”,并且每隔一段時間進行適時調整,不僅更容易取得進步,也更能激發(fā)孩子的挑戰(zhàn)欲。
必須提供及時的反饋:教師要走進每一個孩子,讀懂每一個孩子,對孩子的成長與學習開展個性化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反饋,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不論想達成什么樣的學習目標,都需要反饋來幫助孩子辨別他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為什么會存在這些不足。因此,在啟蒙階段,孩子尤其需要一位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導師,適時給予精準的指導和反饋。隨著時間推移,當練習和指導達到了一定的量,孩子會漸漸學會自我監(jiān)測,自己發(fā)現錯誤,并做出相應調整。
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為促進學生的成長,要努力從舒適區(qū)走向學習區(q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和練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例如,數學課上的復雜題目,編程課上的實際項目等。在練習過程中,如果我們僅僅是做那些已經感到很容易的事情,不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戰(zhàn),便永遠無法進步。因此,真正有效的學習,一定是需要不斷逼迫孩子走出舒適區(qū),持續(xù)嘗試那些剛好超出目前能力范圍的學習內容,這注定是一個不斷重塑自我的過程。那么,通過以上這些內容的刻意練習,我們的大腦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事實證明,那些各個領域的高手,最大的變化是,建立起了高度專業(yè)化的心理結構。這種專心化的心理結構,能夠幫助進行高難度的記憶、規(guī)律的識別、問題的解決等,以便在特定的專業(yè)領域中表現卓越。換句話說,在任何學習領域,“菜鳥”和高手之間的最大差別,在于是否建立起關于這一領域的“心理結構”。
鼓勵集中精力學習:相信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成績好的孩子都很專注。雖然他們專注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同:如有的喜歡自己思考、看書、動手做;有的喜歡和別人一起討論,爭論碰撞中得到啟悟。但不管怎樣,他們都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通過幽默的語言、團隊間的激勵、趣味問題的設計、課堂紀律的要求等,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等方式,幫助學生在每一小段時間內保持專注。
安排適當的復習課:復習是克服遺忘,鞏固記憶的重要手段;復習是加深理解,消化知識的重要途徑;復習是為新知識打基礎的重要措施。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三個小組的同學熟記一篇詩歌,第一組間隔一天復習;第二組間隔三天復習;第三組間隔六天復習。要達到長時熟記的統(tǒng)一程度,第一組學生平均復習四次;第二組學生平均復習六次;第三組學生平均復習是七次。因此,要及時復習,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復習和練習時間,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所學內容,達到長時記憶的目的。
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反思屬于自我思考的一部分,人類社會能夠不斷進步,永遠離不開思考。反思讓人更加警惕,嚴謹,聰慧,成熟,不斷完善自己的不足。吾曰三省吾身”,因此引導學生養(yǎng)成反思總結的習慣,有利于學生自評總結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的自我完善和對自我的認識。查理芒格曾說:人類只有發(fā)明了發(fā)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發(fā)展。在每天的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回顧一天的學習內容,找出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措施。
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導師。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接受老師的個人指導,老師能夠對他們進行單獨評估,并確定下一步要的發(fā)展和提高方案,否則就會停滯不前。優(yōu)秀的指導者角色,在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他們不僅深諳刻意練習的秘訣,能夠提供非常寶貴的反饋,而且知道如何針對學習者的個人情況“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的調整。例如,優(yōu)秀的教師不只是關心學生對某道題目的解答,還會觀察某個學生是怎么得出這種解答方法的,以此來了解學生的現有掌握水平,并針對如何更有效地思考和解答提出建議。雖然學習的具體方法上可能各有不同,但大方向通常是共通的:參與式學習一定比單純的講授要好,構建知識框架(或者說建立心理表征)一定比死記硬背要好,情景中學習一定比獨立學習要好。
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成為“教”的專家,更要成為“學”的專家;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要讓自己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桃饩毩暦ㄊ且环N高效的學習方法,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激發(fā)學習動能,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集中精力進行練習、獲取及時反饋和不斷改進,幫助學習者逐步提升技能和知識。我們要善于幫助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設課堂的“刻意練習”,持續(xù)給予學生鼓勵與支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長成才。